valrhona_alpaco.jpg



 

應該大部分人都蠻喜歡巧克力的濃郁滋味吧,除了常見的巧克力蛋糕、巧克力餅乾等製品,小時候的印象來自於M&M巧克力糖、賀喜巧克力、蓋奇巧克力棒等耳熟能詳的商品,但此類還是比較接近糖果(Candy),而非歐洲傳統的巧克力(Chocolate)。

到了國中生的時期開始流行起明治Melty kiss冬吻巧克力,金色的包裝紙撕開是灑滿巧克力粉的小方塊,放進嘴裡入口即化,為了怕融化,還會把整個紙盒放進冰箱。那也是第一次意識到巧克力需放冰箱保存的概念。

常見的金莎禮盒,機場免稅店裡甜死人的貝殼巧克力,在那時的心中就已經是很高級的東西,百貨公司專櫃裡一顆要價將近50元的巧克力,在我還沒接觸前真是超級奢侈的高價品。



近幾年台灣似乎颳起了一股手工巧克力風潮,一開始是巧克力飲料店,例如最早開始做的巧克哈克,再來埔里18度C巧克力工坊的生巧克力颳起生巧克力風潮。

其實生巧克力跟冬吻巧克力或是Cotsco熱賣的松露巧克力是類似的東西,在手工巧克力當中屬於入門等級,主要將巧克力原料溶化後與鮮奶油混合均勻拌入空氣,製造細膩滑順的口感,再於外層灑上巧克力粉。

漸漸的標榜台灣製造手工巧克力的專賣店越來越多,不論是台北、台中、高雄,新店一家接一家的開,但品質卻是良莠不齊,到底好的巧克力應該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依然是個模糊的概念。

 



記得很久以前看的電影濃情巧克力,片中溫暖的色澤與異國風情充分展現巧克力的魅力,而我對巧克力的啟發,則是來自於巧克力時尚之旅一書。作者是一名記者,因為對於巧克力的熱愛,而深入的探訪可可豆的產地、提煉過程,還有歐洲知名店家的巡禮,對於全美知名的糖果商賀喜和全球性的GODIVA品牌,也進行了採訪與批判。

閱畢後對於書中形容的神奇滋味非常好奇,也了解到一小顆手工花式巧克力必須花費的苦心,並不低於製作蛋糕甜點。

畢竟巧克力是奢侈嗜好品,一開始的嘗試,錢一定要花在刀口上,選擇品嚐的品牌是價格與水準相符,品質穩定、甜點烘培師傅的最愛-法國VALRHONA(法芙娜)巧克力,以前對此牌的印象就是高級西點常出現的材料,後來在百貨公司也廣設專櫃。

巧克力的分類,除了大家熟悉的可可%數以外,和紅茶、葡萄酒一樣,有分產地和莊園,由於土壤、氣候還有品種的不同,各家品牌的獨家處理技術,製造出來的巧克力風味也不盡相同。可以在巧克力專櫃購買依莊園和%數分類的黑巧克力片或牛奶巧克力片,或是購買經由甜點師傅將巧克力加工後,一顆顆精巧的夾心手工巧克力。

因為手工夾心巧克力的層次比較複雜,除了巧克力本身,會參入水果、酒、堅果等各式材料,想要了解各品牌材料特性,可以先從還是材料型態的黑巧克力片(bar)、牛奶巧克力片試起,再進階到複雜的夾心巧克力,我選擇的認識方式也是如此。


許多品質優良的巧克力,未加工成巧克力醬或夾心巧克力前,質地輕脆,如果咬起來如嚼蠟般沒有脆度,可能品質就不太好了。可可除了一般印象中的苦味外,通常也具有天然果酸和豐富的香氣,法芙那巧克力也不例外,對於第一次品嚐的人通常會很不習慣,當然也包括我,在店面試吃了瓜納拉Guanaja 70%果然適應不良,還是乖乖帶了一片個性比較沒那麼強烈的艾爾帕克Alpaco 66%。


艾爾帕克是比較纖細含蓄的巧克力,一開始囫圇吞嚥,完全體會不到招牌的茉莉花香,只約略嚐到苦甜味,我想是我太粗魯了。


舌頭的前端是掌管甜味後端是苦味,多吃幾片後將巧克力置於舌頭不同的區域,就可感受到層次上的豐富,甜味總是最先消逝,可可的甘苦味從舌後嘗到,再蔓延於整個口腔,輕微的炭培味盈繞卻不會黏膩惱人,果酸味隱藏在焦苦味中非常的淡,在細微之間鼻腔也逐漸嗅到竄出的茉莉花香,剛入門選到了Alpaco 66%真是不錯的選擇。

在巧克力大師的巧手下,一片巧克力就是一個小世界,同時可以嘗到甜酸苦香各種綜合滋味,難怪巧克力是充滿幸福的象徵。


得知VALRHONA高雄的分店更有獨家提供法芙娜巧克力製作而成的冰淇淋,喜歡巧克力又喜歡冰淇淋的人可以試看看同一種材料在不同型態上應用的變化。(我也好想吃看看,可惜人不住高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ss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